close

力拔山兮氣蓋世

時不利兮騅不逝

騅不逝兮可奈何

虞兮虞兮奈若何

 

項羽夜聞漢軍四面楚歌後吟詠的一首詩。用一條線來呈現他的頹勢,就會是一條語氣急劇下滑的線

"力拔山兮氣蓋世"突顯出他的人生最高點,最有霸氣的巔峰,但到了"虞兮虞兮奈若何"項羽感嘆自己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,才驚覺大勢已去,全盤皆輸的谷底。從此詩也等於項羽宣判自己的死刑。

項羽將失敗的錯怪在"時不利",是天不幫他的忙,而不是他的錯。項羽一直認為憑藉著一己的武力便可統一天下,殊不知自己犯了獨夫孤軍的大忌。反觀劉邦一個地痞,在三傑(張良、蕭何、韓信)的幫助之下一統天下。由此也可見項羽其實是一個不接受失敗、無法忍受失敗命運的人,這也促成了與烏江亭長對話後,萌生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心情,最後自刎於烏江。

 

若要問:這之間運用了何種修辭學? 正確答案就是"頂真格"

第二句尾接第三句首的頂真格,更讓下滑的速度增加。(加重語氣的方向)

 

在大學以前的國文課,修辭所造成的效果是很少老師提出來講的。因此修辭淪為一種辨識性的測驗而已,而忽略掉創作者使用修辭真正的涵義以及它們所帶給讀者的效果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P.s. 

這兒有一個問題?

項羽是愛馬(事業)多一點,還是愛女人多一點?

 

詞序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,項羽先說馬,後說虞姬。(通常中國人會把重要的事情擺在最後)

可見項羽愛美人比愛江山多了一點。

但一個男人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時,是多麼的難堪!...

"虞姬阿...虞姬阿...該怎麼辦?"  若淪落到劉邦的手裡,不知道虞姬要受多少的羞辱,可能生不如死。親手把虞姬斬了可能太遜了一點,項羽心中或許最希望虞姬能為自己殉情而死.......

 

項羽歌數闕,虞姬和之.....這是史記<垓下之困>虞姬的最後一幕,虞姬就這樣謎樣的消失在歷史中,不知去向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mei19641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